其他
【权威声音】中国传媒大学有关负责人就研究生教育改革答记者问
1
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7月29日召开,8月3日学校即召开落实会议,推出了全面改革举措,可谓“何其速也”!请介绍一下这次改革的背景和过程?答:研究生教育改革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、难点问题。近年来,中国传媒大学顺应新时代发展形势,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,全面启动并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,把改革作为提升质量的动力与有效抓手。我校这次改革历时两年,可分为两个阶段,第一阶段是从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6月,主要是进行“四个一批”专业的初步改革,规范了招生的自命题制度,进行了以项目为主导的导师评聘改革。2019年6月11日,教育部翁铁慧副部长视察我校,要求我们在研究生招生培养模式、导师选聘、学位授予标准等方面有所探索和突破。学校党委当即成立专项改革小组,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,改革进入第二个阶段,也就是攻坚期。专改组由研究生院、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、科研处、人事处、督导处、教务处等多部门人员组成,根据改革重点设立了五个工作专班:招生改革工作专班、培养与学位改革工作专班、导师评聘改革工作专班、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工作专班和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工作专班,每个工作专班又建立了若干个工作群,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,又广聚了智慧。专改组坚持问题导向,问计导师,得到了学校各层次导师的全员参与和积极支持,各位导师撰写提交了180余万字的材料;专改组还广泛深入调研了国内外上百所著名高校,充分借鉴中外高校好的经验做法,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推出重大举措,形成了系列改革文件及实施细则。可见,我校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是神来之笔,更不是速成之果,而是建立在扎实调研、广泛吸纳各方面智慧、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研究生教育先进经验基础之上的,各项改革举措与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要求高度契合,这让我们倍感自豪,也更加增添了推进实施改革的信心和决心。
2
改革唯艰,成果来之不易。请介绍一下这次改革的总体考虑。
答:我校这次研究生教育改革,牢固树立“四个坚持”: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,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;坚持问题导向、目标引领,系统设计、整体推进;坚持精准思维、立破并举;坚持质量为首、落实为重。改革以提高质量为核心,聚焦“破五唯”,紧紧扭住招生考试、培养与学位、导师评聘、质量监控、学科专业设置等关键环节,破难点、去痛点、疏堵点、补漏点、除弱点、扫盲点,通过推出实施全方位深层次改革举措,构建具有中国特色、体现世界标准、符合全媒体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生教育体系,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做出实践性探索。
3
招生考试改革涉及到千千万万考生切身利益,最受社会关注,也最具风向标、指挥棒作用,学校这次改革提出了哪些重大举措,如何落实?
4
从发布的改革方案看,培养和学位改革力度同样巨大,像是建立基本文献阅读考试制度、取消硕士生发表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等改革举措,广受社会好评。请具体谈谈这方面的情况。5
导师作为研究生的学术导引者和人生引路人,对于研究生的成长成才影响极大,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明确要求,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,不能因为导师自身问题“误了事业、误了人才”。这次研究生教育改革,在导师管理方面有哪些举措?6
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历来是一个薄弱环节,存在着很多漏点、甚至盲点,这次改革在质量监控方面有哪些新举措、新亮点?能否起到“红绿灯”“紧箍咒”的作用?7
记者看到,在公布的改革方案中,涉及到研究生学科专业调整内容,学科专业调整基于什么考虑?有哪些新举措?8
8月5日、6日,学校相继公布了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实施办法及初试科目考试大纲、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实施办法及初试科目考试大纲,引发了社会、特别是考生的强烈关注,大家在普遍认可支持的同时,一些考生也提出了具体问题,希望学校给予回应,请谈谈这方面的问题。Q1
材料评议会不会存在“暗箱操作”、产生不公平?
这个请大家尽可放心,我们既然敢这么改革,就一定做好了让改革落地的措施。设置材料评议环节,目的是为了破除“唯分数”论,这样做不仅不会导致不公平,反而会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平。
Q2
招生改革是不是歧视“双非高校”(非985非211)的学生?
这个顾虑考生完全不必有。我们改革的出发点是聚焦于人本身,而非聚焦于出身(学校),目的是为每个人提供更大的公平竞争空间。我们学校有一句深受师生喜欢的格言:“这里是终点,也是起点!”不管你曾经就读于名校还是一般学校,都是一个崭新的起点,是否优秀,完全看你大学期间的努力。我们这么改革,就是要打破“一考定终身”的弊端,不仅要看结果,还要看过程;不仅要看单项,还要看综合,本质上就是要打破“唯分数论”,综合选才,择优录取。“英雄不问出处”,只要你足够优秀、充分自信,欢迎大胆报考。
Q3
初试科目设计是不是歧视跨学科的学生?
恰恰相反!跨学科发展和交叉学科的兴起,是当今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,也是我们学校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。信息时代、智媒时代的人才,必须是全媒体人才,文理兼修、艺工兼擅,这也是国家大力推进新工科、新文科建设的因由所在。就中传而言,如果学新闻传播的学生有理工科的背景,对数据挖掘、数据新闻、可视化新闻会有不同的理解;学理工科的学生有人文社科的背景,对技术伦理、技术的社会边界、技术与人文的关系会有不同的领悟。我们需要的就是跨界人才、复合人才。学校设置初试、材料评议、复试等环节的考核重点,明确初试重点考查基本功底和素养,材料评议重点考查综合素质,复试重点考查专业知识和能力,就是奔着复合型人才来的。初试考功底,所谓“功底”,就是你学习任何学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,不管是基本写作能力,还是文史哲基本知识,每个学科每个专业的考生都应该具备,这是我们的基本素养,也是学好专业的必备支撑。
Q4
考试改革是不是让我以前的复习都白费了?
有一句俗语叫做“艺多不压身”,只有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的窘境,没有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的负担。大家要记住,学到的东西永远不会白费,也不会无用,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获得,而所有的获得都离不开持续的付出。我们实施考试改革,将学术写作、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综合作为初试科目,可能会对某些为考试而考试、为考试而复习的考生产生影响,但是总体上不会产生负面影响,要知道,如果连文章都写不通畅,如何能完成研究生期间的课程论文、读书报告呢?又如何能完成高质量的博士、硕士学位论文呢?
Q5
初试过国家线,就可以进入复试了吗?
这是一个误解!初试过国家线,只是可以进入到复试选拔流程。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,材料评议环节是通过考生提交的报考材料,对其既往学业水平、科研创新能力、专业实践能力、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。最终能否进入复试考核环节,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。初试通过国家线可以进入复试选拔流程,意味着学校今后不再在国家线之外另外划定复试线,这给予了考生展示自己综合素质的机会,为考生增加了被录取的更多可能。
Q6
招生专业目录上有一些专业消失了?是取消了吗?
关于研究生学科专业调整,是此次改革的一部分,改革原则前面已经谈到了。这里要说明的是,学校根据学科建设规划,部分专业并入一级学科下设方向直接招生,不再设二级学科,例如020200应用经济学、030200政治学、130100艺术学理论等。具体招生专业方向及指标分配情况,请考生关注我校后期发布的2021年研究生招生简章及招生目录。
Q7
网传考生的初试成绩将不计入总成绩,最终仅看复试成绩进行录取,是真的吗?
这完全不属实。实际情况是,考生总成绩由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而得,录取时,各专业根据招生计划,按考生总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。其中,复试成绩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。
Q8
初试《主题写作》科目,不同专业考的内容都一样吗?
《主题写作》所有专业采用相同的考卷,主要考查考生根据给定材料,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主题提炼、理性分析和文字表达的能力。目的是要强化对考生学科基本功底和基本素养的考查,从源头解决学术写作能力差、人文素养薄弱等痛点问题。
Q9
了解到有很多针对传媒大学的考研辅导班,还有考研微信群、QQ群等,这些辅导班或交流群与传媒大学有关吗?
在此郑重声明:我校不以任何形式举办考研辅导班,也不会以任何形式组建考研交流群。同时我校不允许教师举办或参与考研辅导活动。任何以“中国传媒大学”名义举办的辅导班、组建的交流群等均与我校无关。请考生及家长注意辨别。
来 源 | 党委宣传部、研究生院、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
头 图 | 申皓文
编 辑 | 刘嘉慧
责 编 | 郭 妍 王雷亭
编 审 | 王维家